鄱陽湖古稱彭蠡湖乃中國最大淡水湖,因鄱陽縣而得名,鄱陽又因鄱陽湖而聞名。鄱陽湖流域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既有可歌可泣的人文歷史又有風光迤邐的自然景觀。唐代大詩人王勃曾在其《滕王閣序》中寫道:“物華天寶 人杰地靈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 馮唐易老,李廣難封”等千古佳句。千百年來在悠悠的歷史長河中位于鄱陽湖西岸的商代諸侯國“艾國”正被人們漸漸遺忘,然而隨著贛鄱兒女對家鄉文化的不斷探索,一個消失了幾千年的古文明神秘面紗才漸漸被人們熟知。原來此地盛產艾草,“艾國”也因艾而得名,并且留下了中國最早的大量使用艾草并人工栽種艾草的文字記錄。如追根溯源鄱陽湖區絕對是中國艾草源頭。
艾國是中國商朝時期的一個諸侯國,其范圍大致位于今江西永修艾城鎮附近。該地盛產艾草,也是中國艾姓發源地
古艾地是指現今的江西省九江市永修縣艾城鎮及周邊區域。歷史上曾存在一個古國——艾國。艾國是中國商朝時期的一個諸侯國,《宋史·郡縣志》曾記載:“分寧,古艾地也,縣西一百二十里,龍崗坪有艾城存焉”。道光版《義寧州志》卷二《艾縣考》中有:南昌之州,龍安之場。上繚艾縣,古城之崗。并且按有“龍安為現渣津龍崗坪”的語句。
古艾地、艾國、以及當下的艾城鎮之所以有“艾”,有兩層原因:
其一:該地盛產艾草,尤以七尖艾葉為主,在地理位置上比湖北蘄春(艾草盛產地、李時珍故里)更靠近北緯30度,更適合蒿類植物生長(地處鄱陽湖畔,家喻戶曉的藜蒿作為蒿類植物的一種正是此地盛產),其艾草品質廣受贊譽,不輸蘄春、更勝南陽。
其二:據考證,該地是艾姓的發源地,所有艾姓都源自艾國。
據出土漢代史料記載,堯舜禹三代征三苗時曾推進到這一帶,為了安穩并遷徙了大批的原住民到甘肅一帶。
歷史沿革
清乾隆《寧州志》中載:“甯自有虞三代,咸隸揚州之域,而年次不可考。周為艾子國,平王以后,為吳,為越,為楚,未有久屬。秦屬九江郡,漢初剖封淮南,及吳,尋為豫章郡。莽改治瀚,晉及隋唐,沿革不一,皆為附治之偏隅耳。至唐德宗時,始析武寧西八鄉,置縣專名分寧,宋仍分寧縣,后改義寧軍。元改為州,屬龍興路,明初為縣,屬南昌府。弘治年間復改為州,國朝因之詳紀年次以俟考覈云?!贝硕挝淖謱刂畾v史沿革一一細數,條理分明。
此外還有旁證,清乾隆初年的劉顯祖撰有《艾國拾遺二集》,其中之序將艾名稱來歷、沿革建制敘述得十分清楚?!鞍菫樵フ聤W區,《左傳》載:哀公二十年,吳公子慶忌出居艾。去州治百里,地名龍岡坪。士城故跡在焉。春秋屬吳,越并吳,屬越。戰國顯王四十六年,楚威王破越,盡有吳地,艾入楚。秦隸九江,漢封濞于吳地,仍吳。新莽更為治瀚。光武中興,仍名艾,隸揚州。建安四年,孫權據吳立西安及西平,分治西平,去州治百九十里,地名田防,城跡在焉?!瓡x改西安為豫章,歷五年,仍艾。自隋入唐,或名豫章,名豫甯,均裁洪州。德宗貞元十五年,觀察使李巽據鄉民鄧廣、支文靖等以縣治遼遠,疏納維艱,奏請于常州亥市建分寧縣治,割泰安,奉武高、崇仁西八鄉屬分寧縣,馀十二鄉歸武甯,艾至是始分治。宋初,仍分甯,稱望南渡,后陞義寧軍。元大德陞州,后改為隆興路,明改洪州為南昌,仍隸縣。宏治十六年,都御使林俊巡行,見山川險要,改縣陞州,官佐廩餼,全設與府,并國朝因之,艾為吳地,其天文分埜南斗牽牛二星麗焉。分甯入斗十度,故黃庭堅曰:勾吳之區,維斗所直,半入于楚,終屬于越。實據也。按其形勢,地控荊襄,水通彭蠡,為天下勝處,故曰:幕阜幾幾,吳珠楚尾,其下修水,行六百里,山川之靈,郁秀于民,嘆語已盡?!痹谥軄碥幭壬摹缎匏畟淇肌分?,作者歷數江西各地建制沿革,然后寫道:“我寧自艾,不知幾變,劇哉。支郡莫有先之?!?nbsp;
參考資料
古艾國迷蹤
龍蓓, 張夢珂. 古“艾國”探秘[J]. 卷宗, 2014(2):286-286
- 上一篇:讓熱敏灸成為一種生活方式,我們在努力!
- 下一篇:艾博園項目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