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1518—1593),字東璧,晚年自號瀕湖山人,湖北蘄春縣蘄州鎮東長街之瓦屑壩(今博士街)人,明代著名醫藥學家。后為楚王府奉祠正、皇家太醫院判,去世后明朝廷敕封為“文林郎”。
李時珍自1565年起,先后到武當山、廬山、茅山、牛首山及湖廣、安徽、河南、河北等地收集藥物標本和處方,并拜漁人、樵夫、農民、車夫、藥工、捕蛇者為師,參考歷代醫藥等方面書籍925種,考古證今、窮究物理”,記錄上千萬字札記,弄清許多疑難問題,歷經27個寒暑,三易其稿,于明萬歷十八年(1590年)完成了192萬字的巨著《本草綱目》,此外對脈學及奇經八脈也有研究。著述有《奇經八脈考》《瀕湖脈學》等多種。 被后世尊為 “藥圣”。
2010年12月22日,《黃岡日報》“刊登了童偉民的文章《羅田人:根在瓦屑壩》,令人信服地說明了江西瓦屑壩是古代朝廷強制移民的集中地之一。那么,江西瓦屑壩與蘄州瓦屑壩是什么關系呢?筆者通過實地調研和查閱有關史料,現將兩個瓦屑壩之間的淵源略述一二,以饗讀者,并就正于史學專家。
一、江西移民的集中地瓦屑壩
江西省瓦屑壩,位于今鄱陽湖邊的鄱陽縣境內,行政地名為江西省上饒市鄱陽縣蓮湖鄉瓦屑壩村。地理位置在鄱陽縣城的對岸,中間隔鄱江,也稱饒河。古代鄱陽湖漲水時,瓦屑壩就成了湖中間的一座孤島。解放后興修水利,當地人將饒河挑起一道壩,將鄱陽湖水攔在外面。改革開放后修了跨河大橋,溝通了瓦屑壩與外界的聯系。為什么這里叫瓦屑壩呢?據實地考查和當地村民介紹,這里沿湖的舊壩址上,至今還有綿延20華里的瓦屑、陶片和青花瓷片,最厚的堆聚層達2米,有的地方還可見殘破的窯址。離村不遠的地方就是傳說中移民外遷的古港口,叫扁子港。如今這里已不見昔日風貌,只有岸邊樹木似乎向人們訴說著昔日移民的辛酸。據當地村民介紹,這里曾是生產陶器的集中地,其陶、瓦等產品由扁子港裝船,沿鄱陽湖運往全國各地。昔日的繁華可想而知?,F在瓦屑壩村的胡氏祠堂建起了移民展示館,展出的圖片、文字資料,較詳細介紹了古代移民的情況。
讓人難以理解的是,在當地志書中,對移民之事似乎諱莫如深,記載極少??墒?,現在為什么有那么多的外地人要到這里尋根呢?當地村民還介紹,古代瓦屑壩的居民已全部遷走了,如今村民有高、黃、胡、何、朱五大姓,共3000余人,都是從外地遷來的。查閱當地村民《朱氏宗譜》,記載他們從外地遷入瓦屑壩時,還把瓦屑壩還寫成“瓦硝壩”。在老一輩人的口口相傳中,也只知道這里曾是移民的集中地。地理上看,瓦屑壩漲水季節成為一座孤島,形成防止移民逃跑的屏障。據考,外遷移民是從江西省各地陸續集中到這里然后再外遷的,絕大多數都是不識字的農民,外遷后只記得自己是從瓦屑壩出發的,這樣一代一代地傳下來,子孫后裔就理所當然認為自己的根在江西瓦屑壩。二、蘄州瓦屑壩
蘄州瓦屑壩(也稱瓦硝壩),在蘄州鎮東長街(現稱博士街)東頭,與東門街緊相連。古代,壩兩邊是雨湖的一個渡口,叫白馬渡,后來蘄州知州陳霽在此處修了一座關卡,叫符乾關。進入關門后,在與東門沿湖邊修了一座彎曲大壩,全長約4華里。由于修壩時,拆掉了三里崗附近許多房屋,其瓦屑等物都填入大壩中,還由于當地居民大多數都是來自江西的移民,他們不忘故土,所以也把這里叫做瓦屑壩。從符乾關進入瓦屑壩一里許,有個地名叫“柵子門”,街道從這里轉彎后就到了東門街。時至今日,東長街的居民還開口閉口說,“我家在壩上”, “我到壩上去”。 “壩上”居民有很多姓,其中大姓有顧、馮、李、王、朱、劉、陳等。明代著名醫藥學家李時珍就出生在瓦屑壩。至于他們的祖先是從何遷居到這里的,史籍中記載甚少,各姓家譜上有記載??上Ю顣r珍一族在張獻忠攻陷蘄州城的時候由于誓死抵抗被殺光,至今尚未找到李時珍一族家譜。
三、蘄春人先祖多來自江西
蘄春自古以來就是戰亂頻仍之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故此,明朝廷在蘄州設有蘄州衛。南宋末期蘄州在江邊筑新城,宋末元初,外寇和流民數次焚掠蘄春,造成人口銳減,田地荒蕪,屋宇破損,街市蕭條之景象。宋代一度繁華的州城四十里長街也蹤跡全無。戰亂過后,官方不得不從外地移民,以充實這里的人口。另一種情況是,官方為了削弱一些大家族勢力,不得不以行政手段來遣散他們,將他們分散到全國各地。如宋代的江西義門陳氏,朝廷將他們家族分了十多個莊的子孫到蘄春。像赤東鎮的陳云村、陳隆塆、陳興塆,蘄州邵垅村陳德塆等,都是義門陳氏的后裔,株林鎮的陳霸村、陳應垅村,檀林鎮的陳英村、青石鎮的望天畈陳姓、白鶴莊的陳姓等都是從江西義門陳氏分遷入過來的。還有胡貴、胡基戶的先祖也是自宋代遷入蘄春的。史籍載,明初洪武三年(1370年),朝廷將蘇、松、杭、嘉、湖等地無田之民遷至臨濠,移民江南的民眾到安徽鳳陽達十四萬戶之多。稍后,朝廷又從鳳陽向蘄春遷入軍門5000戶,來蘄春軍屯。
據安慶地方志載,明初從江西遷入的民眾最多時占總人口的88.24%。宿松縣志也有明確的記載。這些移民絕大多數都是從江西瓦屑壩外遷的。根據當時移民路線分析,從瓦屑壩外遷的移民過江后一路向安慶遷移,一路向黃梅、武穴、蘄春、黃岡遷移。像蘄春彭思鎮的王澥戶、管窯鎮的王志戶、青石鎮的黃侃家族、蘄州鎮的王宣戶、赤東鎮曾家橋的曾氏家族、赤東鎮上下朱云村的朱氏村民,劉河的蔡受戶(由福建起程)等,都是從江西遷入的。特別是李時珍家族,他的祖父李曉山,是行醫的游方郎中,由江西鄱陽瓦屑壩遷蘄春,最后落籍于蘄州瓦屑壩。由于被遷的鄉民懷念故土鄱陽瓦屑壩就把當時蘄州的落腳地稱為瓦屑壩。
蘄春進入明代后,特別是荊王朱瞻堈家族從江西遷到蘄春后,他們帶來了大批江西籍官員兵士、工匠藝人、商賈小販等,數百年來,這些來自江西的官民,其子孫變成了蘄春人。他們總愛稱江西人為“老表”。如在外面遇到江西人,就熱情地稱他為“老表”,這種現象幾百年來都是如此??梢?,蘄春人與江西鄱陽人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 上一篇:已經沒有了
- 下一篇:鄱陽湖仙草與二十四塊免死金牌的由來